七旬阿伯情緒不佳、失眠、手抖竟是巴金森病,靠接力用藥緩解症狀

如何減輕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)的症狀困擾,以及提高病人本身之日常活動功能,降低患者憂鬱心情及受苦感受,並讓家屬有喘息機會,提高生活品質。專家說,需仰賴及早發現、透過策略性的用藥順序來緩解症狀,才能真正減輕整體照護負擔!

根據 110 年健保資料統計,巴金森病病友人數共 77,428 人,以總人口來看,約每一萬人中有 3 人罹患巴金森病;從年齡層來看,排名第一為 71~80 歲、其次為 81~90 歲、第三為 61~70 歲。

以當年度 61 歲以上人口來看,在 527 萬老年人口中,就有 7 萬 740 名被診斷為巴金森病,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 134 人罹病。以巴金森病常見發病年齡 50 歲至 60 歲來說,若能盡早發現治療,多數個案平均年齡仍可達 80 歲。

巴金森病致病機轉仍不明,注意已知 3 危險因子

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,疾病發生率在全球僅次於失智症。南投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圻域醫師表示,罹病率隨著年紀上升增加,多好發於 60 歲以上的老年族群;如果在 50 歲以下即發病,則為早發型巴金森病。

目前認為巴金森病是由於遺傳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引起。遺傳可能是本身基因異常,或基因產生突變,通常發病年齡早;環境則與接觸農藥、殺蟲劑、重金屬等所致;此外,頭部外傷、腦部感染也都是巴金森病的危險因子。

注意動作和非動作症狀,早期診治維持生理機能

林圻域醫師指出,巴金森病的早期症狀,包括手部顫抖、肢體僵硬、動作緩慢、身體痠痛、行走失衡、容易摔倒、臉部呆滯、身軀駝背、講話含糊等,而這些症狀會隨病程進展日趨嚴重。

由於平衡困難、肢體僵硬與動作障礙等,隨著病情進展,認知功能逐漸退化,嚴重時,會導致病人容易跌倒、長期臥床、失去行動力等,不但無法生活自理,需要人手照護,對於社會、家庭帶來相當大的衝擊。

而除了上述的動作症狀外,臨床更發現在動作症狀發生之前,就出現了非動作症狀,患者會出現憂鬱、焦慮、失眠、思考變慢、嗅覺異常、便祕、協調性不佳等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林圻域醫師說:「如果家屬對於這個疾病不了解,還可能對病人不諒解,覺得為什麼情緒波動這麼大。患者往往是因為動作症狀就醫後,在檢查評估階段時,經醫師問診說出身體早期異樣。而這些非動作症狀若不改善,恐造成病程進展快速。」

每月 8 號透過手指操檢視,及早發現巴金森病

若想及早發現巴金森病,可養成每個月 8 號手指操檢測習慣。手指操的動作相當簡單,將右手伸直、手指打開,拇指與食指規律按 25 下,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。

林圻域醫師呼籲,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、停頓,或手指打不開、開合大小改變,都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。「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,對於患者的病程緩解有很大幫助,進而延緩失能時間的到來,減輕家庭照護的壓力。」

巴金森病用藥決策複雜,放棄治療恐縮短生命期限

他強調,治療雖然尚無法逆轉疾病,但可改善生活品質,讓病人維持正常生活、盡情自在活動。如果選擇放棄治療,將會很快失去自理能力,也無法盡興的外出活動,甚至連好好吃飯都成了奢侈,當然也會縮短生命期限。

巴金森病的用藥決策複雜,通常醫師會依據病人狀況量身打造用藥策略。他說:「沒有絕對且制式的用藥規則,會依據病人的年齡、症狀、生活需求等來決定處方。用藥期間也會請患者如有不適,就馬上回診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。」

照片檔 ID:687687230

量身訂製的用藥策略,幫助病友減緩病情進展

巴金森病的主線用藥有二: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。林圻域醫師說明,左旋多巴是治療巴金森病相當有效的藥物,但因為左旋多巴具有藥物蜜月期,使用 5 年後會出現藥物波動,讓患者出現異動症或斷電現象。

他解釋,藥物濃度太高,就會出現異動症,患者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顫動,出現不自主的動作;藥物濃度太低,則會出現斷電現象,想動卻動不了,雖意識清楚卻無法控制動作,讓患者深感挫折。

因此,患病初期需要其他藥物幫忙,例如,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展左旋多巴的藥物蜜月期。他說:「較年輕的患者,會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為主要用藥,再視患者病況,適時添加低濃度左旋多巴,以及其他輔助藥物緩解症狀。」

林圻域醫師指出,對於較為年長或已用輪椅代步的患者,則可以直接使用低濃度左旋多巴,再評估何時該加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併用,或考量其他合併症的發生,需添入其他藥物治療等。

他提到,左旋多巴對於改善巴金森病的動作相當有效,但卻有侷限性;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,則改善了左旋多巴的缺陷,且能一併改善動作和非動作症狀,擺脫憂鬱、焦慮、失眠等,讓病人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。

依照病程演進,透過接力治療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

林圻域醫師分享,有個 70 多歲的老伯伯,因出現手抖、失眠等症狀就醫檢查,發現罹患巴金森病的機率相當高,因此,在等待檢查結果出爐期間,醫師就同步給予低濃度左旋多巴。

2 周後回診,看檢查報告,確診為巴金森病。這時,再替患者加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,以解決患者情緒不佳、睡眠不好等非動作症狀。之後,陸續安排他回診調整藥物和劑量,直至找到適合的藥物,才開立 3 個月的慢性處方簽。

而患者在規律藥物治療後,恢復狀況良好,至今已經治療 3 年,病程仍維持在第二期,雖雙肢有顫抖、僵硬症狀,但尚無出現身體平衡障礙。林圻域醫師笑著說:「除了用藥,老伯伯每天有認真運動,從一開始到現在,他都是獨自來看診,而且是走著進來,顯示他的病情維持的相當不錯。」

巴金森病治療是長期戰爭,醫病共同合作抗病

巴金森病是需要醫病共同合作的長期抗戰,唯有與醫師、衛教師培養絕佳默契,才能依病程發展適時的調整用藥,而治療過程碰上的各種問題,也需要與醫師共同面對。「好的醫病關係才是治療有效的關鍵!」

林圻域醫師提醒,想與醫師培養好夥伴默契,唯有頻繁的與醫師、衛教師聯繫,才能讓病人得到最佳照顧。「通常我都會建議患者與照護者應就近醫治,盡量不要跨縣市看醫師,減少交通往返時間。」

擺脫名醫迷思,就近治療讓病人和家屬獲得自由

林圻域醫師對於照顧巴金森病已有多年經驗,在南投服務,團隊可提供諮詢、診斷、治療、復健、照護、衛教等服務,家屬有任何照護問題,都可直接尋求個管師協助。

林圻域醫師指出,巴金森病治療猶如多年抗戰,對於病人和家屬都是種煎熬,如果能讓病人和家屬隨時隨地能獲得醫護的專業協助,除了可幫助患者控制疾病,那種安心感更是言語無法形容。

看更多巴金森病友經歷分享>>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appyparkinsons

文 / 黃慧玫、圖 / 蘇鈺婷

延伸閱讀:
行動緩慢、易跌倒、手抖是自然老化?巴金森病 7 迷思破解攻略!
讓腦部健康又快樂,調節大腦「多巴胺」對抗巴金森病!
手抖、憂鬱、動作慢,竟是巴金森病作祟!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